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12/25 聖誕節快樂之飲食文化報告

圖片
  課前閱讀心得 我覺得身在台灣很幸福,能夠吃到這麼多元的料理,尤其是泰式和越式料理,酸鹹辣的口感真的讚,不過喜不喜歡就因人而異了!像有的人就不喜歡魚露,也有些外國人不喜歡臭豆腐,只有不同沒有對錯優劣之分,因為要有雅量。 華人真的很喜歡吃餒~什麼節日都要吃一下,而且都是有原由的喔!很有趣 除夕吃團圓飯-吃魚(年年有餘),橘子(大吉大利) 元宵吃湯圓 清明吃春捲 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餅 課程 再組別準備課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關於飲食文化的文章非常多,而且都不太一樣,有的就像課本一樣,像在說歷史,大多專注在八大菜系,很少提到台灣。因此我們想要介紹台灣,台灣的飲食文化非常多元,在多元文化中甚麼才是台灣的味道呢? 我想這就交給大家自己定義吧! 我的小組員也找到很多有趣的文章和影片,說實在的,在報告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原來華人的餐桌禮儀這麼繁瑣,我們比較注重的是吃飯咀嚼的時候不可以開嘴或發出聲音,不然會被罵豬。 我覺得這次的課程比較像是一個討論,不像在教學,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模式,不適只有老師一直講,而是學生能夠彼此討論參與,而且大家都很配合,感覺很有成就感,我這次的整體感覺,時間上掌握得很好,只是在結束的時候,沒有設計到回饋時間😅這次的教材應該再做得更精緻,如果有時間就可以自己畫畫做成繪本。 很開心能夠完成報告,因為有神隊友的幫助! 💪 告訴大家龍貓要再次上映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Td7qDCu_8 還有波妞主題曲的中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ZvDjT0_vM

12/18 流行語&新住民

圖片
  再給大家看漂亮圖片💓 課前閱讀 看完流行語,我發現有些我真不太懂,好像每個流行語都會和當時的時事有關,過了一段時間大家就不說了。但是我覺得把口語寫正式作文就不太好,要兩者都能掌握才行。如果我是老師,我會教流行語,但不會要求學生一定要會使用,因為流行語會隨著時代流動,並不是固定的。有些流行語會被做成梗圖或迷因,或許回家作業可以請學生製作梗圖 😏   我最有印象的是新住民姐妹的酸甜人生,很多都和我媽媽的情況很像,到現在他還說會說她是被騙來台灣的,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嫁來台灣的新住民都是悲劇,媽媽原本也以為來台灣會過上富裕的生活,結果和他想得並不同。但現在他能夠自立自強出外工作,還有自己的收入可以養小孩,很厲害 ! 我覺得政府應該多多輔導新住民能夠自立,能夠有收入,或者找到他們能夠勝任的工作。還有文末的影片,我的媽媽是外行星人,我看了很感動,的確 ! 有些人會對東南亞來的人有歧視,但我覺得不需要害怕,因為我就是我,不需要別人定義。

12/11習俗、民生文化與中華文化對外交流

圖片
給你們看漂亮的圖片😊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b323195e-5220-46a5-aa26-b4ba734bca73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9210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8359 https://buzzorange.com/2017/02/06/the-great-china-is-bull-shit/ 課前閱讀 我覺得台灣也有代表的品牌啊!像是鎂利達和捷安特都是台灣之光啊!說到台灣人有崇洋媚外好像有一點。 我覺得用藝術來文化外交,雖然無法實際解決政治問題,或快速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但透過音樂國家與國家的人民可以有交流,就此留下好印象,因為音樂沒有國界,例如:嘉義市國際管樂節。 課堂討論 Q2喜氣紅包,包紅包的偶數 Q3 過年,端午,中秋 過年-發紅包,年獸的故事,寫春聯,一起吃團圓飯 端午-吃粽子,去看划龍舟,屈原的故事,縫香包 中秋-吃月餅,現切柚子,柚子帽,烤肉,嫦娥的故事 有吃有玩😀 Q5 China 秦朝 sinology (強大朝代) 唐人街 唐朝對海外影響劇大 課後活動 https://exam.redesigninfo.cc/ 我離台灣好像有點遠,整體答題態度都很悲觀,所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並不向我想的那麼悲觀,很多說真的我不知道確切數據,這份調查測驗也太難了吧!

12/04 ‏世界人權日+期中小結(๑•̀ᄇ•́)و ✧ ‏

圖片
  什麼是人權?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 今天老師在課堂上讓我們寫明信片給世上需要人權幫助的人 我選傑曼·盧哥其,因為我想到他的三個孩子需要爸爸,這讓我想到媽媽告訴我的,外公的故事,我的外公以前曾是華語老師,但剛好印尼發生排華事件,外公被抓去關,媽媽家中又有很多小孩,總共6個小孩要養,也因為如此媽媽和阿姨小時候是在親戚家輾轉,幫忙做家事、帶小孩,媽媽說他當時都會和阿姨把事情做好,做快一點才能上學,但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允許,媽媽和阿姨都沒有完成小學學業。我想孩子是需要爸爸的,如果該國政府沒有考慮到這點,小孩很可能就會措施教育的機會,這是媽媽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寫這樣的明信片,我想寫明信片真的有用嗎?或許收信的人並不會看到每一個人的信,但有寫就有效,即便是小小的一張,集結起來也很可觀。在活動官網也有看到一些成功減刑的案例,我覺得很神奇! 寫信真的能幫助人欸! 平常真的很難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人遭受到這麼不平等的對待,我太幸福了!可以平安地活著,還有機會接受教育,希望能夠改變那位爸爸的遭遇。 期中心得: 我很喜歡這堂課的上課模式,就是和同學討論的部分。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很有趣的結果,只是我比較懶惰,每個星期都很晚才寫部落格。我最喜歡的是用pear deck畫六書,很可愛,而且我自認為我寫得超像。

11/27藝術科技與發明。:.゚ヽ(*´∀`)ノ゚.:。

圖片
課前閱讀及思考 教育部性別平等月刊的連結,請看p.57 忽略性別的科技?《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展覽報導。還有三篇關於「纏足(裹小腳)」的連結。 閱讀每一個章節時,我有什麼感覺? 為什麼華人社會與文化需要認識這些資訊? 為什麼〈忽略性別的科技?〉、「纏足」要和Ch.9-10一起閱讀?有何關聯? 閱讀完,有什麼感覺與資訊是否曾經出現在我的生命當中、生活經驗裡? 請仔細思考它們和我們的關係。 對於哪一些內容我是好奇的?有疑問的?不能理解的?我想問問為什麼如此的? 請在Ch.9 & 10 「藝術、科技和發明」、〈忽略性別的科技?〉及三篇纏足的文章中,選有興趣的段落、大題,提出觀察、感覺、想法、疑問。 教育部性別平等月刊的連結: https://reurl.cc/R1MgLz 我的回答 第九章有提到舞蹈發展,在宋代女子因為裹小腳沒辦法跳舞,理學及社會風氣也認為女性不宜從事拋頭露面,開放的舞蹈表演。直接被軟禁! 裹小腳是虐待女性吧?而且很臭,我的祖先有裹小腳,我的大姑姑說他看過阿祖幫祖太洗腳,那個布很臭,我們家族現在還留有祖先的三吋金蓮,放在伯父家。雖然看起來舊舊的,但上面的繡花還是很漂亮。裹小腳就不能運動了!不過以前能夠裹小腳的女生都是有錢人家的小姐,好像也不太需要做家事。 附上祖先的戶籍謄本,如果有纏足會寫「纏」 課堂討論 1. 篆文,陽刻,不知道(之),seal用的(齊縫章),中華民國國璽 2.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酸菜白肉鍋),三幅畫 3.鶯歌,南投水里 4.七曜(月,火,水,木,金,土,日),星期 小腳 從五代開始,宋代開始 Q1 依照需求的平等(真正的平等) Q2 四大美女,李清照,杜秋娘不纏腳 三寸金蓮10公分左右 穿高跟鞋,男生也能穿 Q3 抄經,寫書法 教他們拍照 參拜禮儀 吃素

文字教育與制度

圖片
課前閱讀 請閱讀課本。 閱讀每一個章節時,我有什麼感覺? 為什麼華人社會與文化需要認識這些資訊? 這些感覺與資訊是否曾經出現在我的生命當中、生活經驗裡? 請仔細思考它們和我們的關係。 對於哪一些內容我是好奇的?有疑問的?不能理解的?我想問問為什麼如此的? 請在Ch.5 & 6 「文字和教育」中,選有興趣的段落、大題,提出感覺、想法、疑問 我的答案: 在閱讀每一章時,我覺得訊息量很多,沒辦法一次記得,但大概知道概念,華人社會與文化要認識這些資訊是因為這些歷史制度和文字演變對現今的社會與文化造成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在第六章有提到孔子主張的「有教無類」,我覺得現在實施有教無類並不難,政府規定義務教育,大家就一定能夠接受該有的教育,我覺得難的是「因材施教」,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坐在教室打開課本讀書,學習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又讓我想到國中分班的問題,聽老師在被編班時,原本是隨機編班,但後來學校會將智力測驗成績差不多的學生挑出來分在一班,把成績分數高的學生和分數低的學生在同一班(裡頭有資優生但學校沒設資優班),平均分數,且老師都是有挑過的。當時有老師出來抗議說不是要「有教無類」嗎?我想了想,那「因材施教」呢?我覺得兩者需要並行。 以前的錢幣有孔,為了方便串起來,為什麼現在的不做穿孔的呢?我只有看過日本硬幣有孔。我的小好奇 課堂討論 煒然&馨儀&佳如 1.可不可拆 可拆-能不能唸 能唸-形聲 不能唸-會意 不可拆-有沒有實體東西 有實體東西-象形 沒有實體東西-指事 2.華語教材的字形,我們覺得都可以 新細明體-電腦內建,方正,可填滿版面 楷書-較不方正,比較舒服,易閱讀(粗) 筆劃,筆順太,九宮格法 3.舊台幣,通貨膨脹(打掉重練) 4.公立-官學 私立-私學 補習班-私塾 公家機關考試 匿名考試 回家功課 拆解自己的名字&寫自己名字的六書  很好玩ㄟ (ノ>ω<)ノ

語言教師的文化素養(*´ω`)人(´ω`*)

圖片
 課前閱讀 為什麼(語言)教師需要知道這些資訊? 素養是什麼(108課綱正夯)?文化素養又是什麼? 閱讀每一篇文章時,我有什麼感覺、想法、疑問?選有興趣的段落、大題留言。 「這些感覺與資訊是否曾經出現在我的生命當中、生活經驗裡? 請仔細思考它們和我們的關係。 對於哪一些內容我是好奇的?有疑問的?不能理解的?我想問問為什麼如此的?」 閱讀4-1 Teaching World Cultures (全英文PDF檔,原出處已被移除。) 閱讀4-2 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從新移民子女談起 (連結右1) 閱讀4-3 新二代的難題(Story 5 從移民華語補救看人才政策,連結左2)|認識跨國銜轉學生之兒童華語學習需求 (連結右2, 重點頁 p.3, 4, 5, 18, 19, 20, 23, 24, 25, 27, 32) 閱讀4-4 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 Ch1緒論 (連結左3) 我的回答: 因為現在台灣有很多新移民及新二代,教導跨國銜轉學生華語在未來可能會是個趨勢。 素養是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 「素養結合知識、能力與態度,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的能力。」這是來自網路一篇文章的解釋。 我很喜歡閱讀4-2提及的「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應該先學習了解與尊重,才能夠去教育學生?」,了解和尊重不是強迫自己,而是表達對不同文化的認同、包容和理解,我想這就是文化素養。 閱讀4-1的內容時,我想到在過去,,國中小的老師好像就像Beginner mistake一樣教我們,說真的,現在要我對有些國家可能存在偏見和刻板印象,且並沒有發覺,閱讀4-1裡的原則,我覺得蠻實用的,而且還有給老師教學的方向和實例,以我的理解,這些原則有:強調文化的相同相異處-我們都是人、避免以偏概全、點出世界上多元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跨科文化教學、每個月教導本國的多元文化、尊重各個文化,就像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 新二代的難題,這個議題一直出現在我的生活中,因為我就是新二代,只是我並沒有跨國銜轉的問題,但我身邊確實有這樣的同學。看到這些案例,我彷彿看見一線希望,以後華語老師可以到國中小教導新二代華語,還有教導移工、新住民華語,確保他們在生活中能夠溝通無礙。 課堂討論 Q1. 可以融入表演藝術的演戲 Q2. 不同,因為一個是從老師的角度看出去,而另一個是從新二代本身。在台出身的新二代和跨國銜接的新二代,兩者最大的

宗教、社會觀和文學 (。◕∀◕。)先讀這篇~

圖片
 課前閱讀 https://reurl.cc/Oq8rQv 性別打結 p.108 男人常常在意自己 的表現,並以自己為中心來衡量事 情來源,其實讓人很苦惱。這本書 在討論樹的核心─男人既得到優 勢又感到命苦,Johnson講得很精 確;也許正是這種講法,可以召喚 男性一起來拆解父權違建的工程。 這讓我想到有一次我問我的同事,以後會讀碩士嗎?他的回答:「一定會啊!」我問為什麼? 他說因為他是家中的長子。以我的觀點來看,是不是長子和讀書是兩回事,我們都有自己的選擇權。 為什麼華人社會與文化需要認識這些資訊?因為我正處在這種環境中,有時候還會不知不覺,像是男生要保護女生喔~我覺得女生也可以保護男生啊! 很有趣的事時常會發生在生活中,高中時,語文科系的班級男生都會比較少,有時會需要搬重物,如果是發生在男女比例平均的班級,老師都會叫男生去搬。我的班導師很不一樣,他說不要每次都叫男生,女生也需要搬,我認同老師的想法。 在第7章宗教中的道教有提到「五戒」,違反哪一戒是最嚴重的呢? 國中歷史老師有提過飲酒是最嚴重的,她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和尚?/道士?喝了酒,喝醉就亂說話,然後犯姦淫,偷了村莊的雞,殺來吃。 我後來才知道古蘭經裡頭也有提到舊約聖經的亞伯拉罕,我曾去過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感覺很特別,每天會有固定時間有人誦禮拜的經文。 關於第八章提到的小說,我最喜歡的是紅樓夢,我覺得曹雪芹能夠在那個年代寫出這麼多角色,而且人物特色刻劃鮮明,真是Masterpiece 課堂活動與討論 圖案:來自雷老師的PPT 小組討論 怡辰&佳如&宗味&文慈 第一題性別打結,以前的作家幾乎是男性,祖譜也大多只提到男性,男性有優勢但對他們來說可能是痛苦,男性要光耀門楣,如何大開結,沒有辦法具體描述,我們能想到的就是做自己 Q1 士: 文昌、孔子 農: 土地公 工: 魯班、陶朱公、孫臏、孔明 商: 財神爺 Q2 命-道家 家、官、名-儒家 Q3 儒家-孟子 天將降大任於世人也..... 七里香多A2~B1詞彙 修辭多、抒情 Q4 8+9=17(義氣) 17=17=34(喪事) 驅鬼的將軍 跳舞的人

華語師資考題分析比較 (੭ु´ ᐜ `)੭ु⁾⁾

圖片
課程活動 - 分組討論   (1) 華語教師與外籍生華語考試的落差 (2) 中國及台灣對於華語師資的要求 (3) 考題的分門別類 Google classroom 講座回應 (3) 教華語和教國語的相同、相異處 (4) 對於兩個講題的看法與意見   我和同學的討論 (1) 華語老師的考題感覺比較刁鑽,外籍生的考試比較多是關於生活的,感覺落差蠻大的。老師考的題目不一定會教學生,可能在流利級才會提到。 (2) 台灣的華語老師考試合實務感覺是分開的,中國的考試就有試教,乾絕筆較難,但比較接近真實情境。 (3) 華語老師的考題分類是五花八門,學生的考題比較多是風俗習慣、物質文化、社會關係。 Google Classroom 講座回應 (3) 教華語和教國文的相同處事都是教中文,相異處就是對象不同、目的不同,所以教授的內容也不同,教華語因為對象是華語不是第一語的人士,所以就會從簡單的開始教,但教國文的對象是以華語為母語的人,所以就不會教基本的文法,學華語目的是學會語言並能夠溝通,如果學的更深的話,應該就變成漢學了,學國文的教材比較多是文學作品。 (4) 第一個講座的老師感覺準備很多,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課程規範和題設計,還有老師的口音,第二個講座雖然老師講解的很認真,但整體而言有點催眠,可能是因為華語考試離我們比較遠吧 !   綜合討論   Q1. 初級華語課程較容易談論到的社會文化分類 ( 依教育部 ) 。 Q2. 請從閱 2-2 免費試題中挑選 , 具有華人社會與文化的題目分享 , 並說明其考題特徵有何華人社會的隱形文化 ( 開放題 )? Q3. 閱讀 2, 華語教師和外籍學生的考試都有社會與文化的內容 , 差別在哪裡 ? 為何呈現如此差異 ? Q4. 閱讀 3-1 和 3-2, 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標準 vs. 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科目大綱及其考試形式之優點。關於兩國的師資考試比較 , 有哪些部份值得保留 , 哪些可以互相學習 ? Q5. 兩場演講講者皆使用普通話的發音為標準 , 台灣的華語師資認證的考試是否藏有暗示 ? 其中隱含了什麼樣的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價值 ( 開放題 )?   我和同學的討論 Q1. 初級華語多提到風俗習慣、物質文化、社會關係 Q2.( 進階 ) 買就送、長輩會問有沒有伴侶、工作怎樣、吃到飽 ( 身家調查 ) Q3. 華師的考題有提到台灣歷史 (

疫情下的全球華語文教學系列雲端講座心得 ┐(´д`)┌

圖片
  今天老師讓我們在課堂上聽講座 我對第一場比較有印象,第一場的老師分享他們透過線上教華語的方法和經驗,他提到當他們在製作教材時會減少動畫或避免過多不必要的圖案、裝飾性用途的圖案,為了不讓學生視覺疲勞,還會將簡報背景設為藍色,將重要資訊反黃。然後教學主題會一致,教師會依照學生程度調整課程,他們還有課室規範為了確保學生的上課品質,還有專家陪同,提供上課內容的打字檔幫助教師可以檢討或修正、學生方便複習。 我覺得老師要上課需要準備的事情非常多,不是只有備課就好,想要確保學生上課品質,就得想出替代方案,我看到他們用了MyET、Google Meet等線上軟體輔助課程,我在想用這麼多軟體,學生能夠切換嗎?不會太亂嗎? 講座中提到提問的設計,讓我想到在聽講課,老師告訴我們如何設計問題,總共有三個層面,第一種是Yes/No是非問句,答案可想而知就是是或否,第二種是根據文章或教學內容提問,答案就藏在文章或學內容,第三種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有點像開放式問答,是在問個人想法和感受,演講的老師也提到學生反饋很重要,為了教師修正教學法或鼓勵。總而言之,當老師很不容易。 老師也在上一週上傳華人文化與社會的考古題,我被分配到這幾題 5. 關於臺灣原住民族宗教信仰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確? (A)十五世紀時,西班牙、荷蘭殖民政體曾在臺灣部分地區傳布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 基督新教。 (B)十七世紀中,英國長老教會開始在臺灣原住民地區傳教。 (C)日本殖民政府對西方傳教士在原住民地區傳教抱持反對的態度。 (D)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天主教在原住民族地區迅速傳布。 6. 關於臺灣史上「黑水溝」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確? (A)泛指界於臺灣本島和金門之間的臺灣海峽水域。 (B)界於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之間的水道,水流快速,海象惡劣。 (C)由於水生藻類繁殖過多,海水呈深綠色。 (D)雖然水流快速,但因行船技術純熟,早期移民都能化險為夷。 7. 二十世紀後期流傳的「人間佛教」具有多種特色。關於臺灣人間佛教的描述,下列何者錯誤? (A)強調以人為本和社會參與。 (B)與傳統漢人社會的大乘佛教決裂,另創出世捷徑。 (C)在臺灣包括慈濟功德會、佛光山和法鼓山等。 (D)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著重點,如慈濟功德會強調醫療救助。 8. 華人的圖畫不僅是藝術的表現,更常寓含吉祥喜慶之意。如果要表達多子多孫的寓意,下列何 者較不適當?

人文定義與學術文化٩(๑•̀ω•́๑)۶

圖片
  這週是第四週,因為連假的關係,已經有兩週沒上課了 ( ˘・з・) 課前作業: 觀看Ted演講《愛,沒有條件》和一部《孫中山先生、蔣中正先生為台灣留下了什麼?》 老師提出了幾個問題讓我們回答,說實話,歷史我真的不行,我只能記得大概,詳細的細節大概都忘了(我對不起國中歷史老師。・゚・(つд`゚)・゚・)提到台灣的建設,我比較有印象的是日治時期的建設,因為我的家鄉嘉義現今還是留有日治時期的建築和建設,像是日式木屋和阿里山小火車。 問題中比較有趣的是「垂直認同」和「水平認同」,想問大家知道這兩者的差別嗎? 據我所知,「垂直認同」是來自父母或直系血親的認同,而「水平認同」是來自同儕、兄弟姊妹、朋友等等的認同。我的垂直認同是人要追根溯源、勤儉持家和我是台灣人,我的水平認同是管樂人、基督徒等等。 上課前也需要讀課程教材的第一章到第四章,一二張是關於社會與文化的定義,三四章是關於學術與文化。 心得: Ch1&2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稻米文化」 ,我記得在其他課中老師有提到,因為華人有以米飯為主食的習慣,所有我們對米的狀態分的很細,像是米、飯、稠的稀飯稱為饘,稀的稱為粥等等,但英文只有Rice或Porridge。而且華人很喜歡以吃飽沒來問候。而在印尼文中也有區分喔!因為當地也有華人,所以也產生出不同的詞,像稻米是Beras,飯是Nasi,粥是bubur ,很有趣吧! 課堂活動: 圖來自雷老師的1016人文定義與學術文化 Q1追根溯源,因為從小到大爸爸一直灌輸這個觀念,所以我會紀錄家譜和找資料。 Q2為何不稱自己為中華民國人,因為這樣很容易被誤認為中國人,我也想到為什麼不要叫福爾摩沙人呢?我認同台灣是屬於華人的範疇,因為台灣有很多風俗習慣和大中華文化一樣。 Q3我會置之不理,我想是道家,但我們的思想大多被儒家影響,我還是會宣導教化一下。 Q4我喜歡法家的做法,因為這樣施政速度快,大家也會怕,但換作是受罰的人,我就不喜歡了!因為人是活的,規則是死的。 Q5我是有興趣的事務會自學,像是自學彈鋼琴,先學會看五線譜再學指法,小時候我會自學打毛線,看有圖的書一步一步學,現在科技進步,在Youtube就可以學了! 課程中也有複習印象和想像 印象:感官受外界刺激而留存心中的意象。 想像:假想,對不在眼前的事物,利用過去的記憶或類似的經驗,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的意象。 這

社會與文化想像I&II ✧◝(⁰▿⁰)◜✧

圖片
 2020/09/25 今日課堂活動-聯想🤯 上圖源自於雷老師的PPT 🧒 上課時老師先讓我們每個人自己作答再和自己的組員分享 👇以下是我的答案 第1題:我想到這個人是男生,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夠成長茁壯就像大樹一樣好 第2題:我只想到三角錐,我好像缺乏想像力🤔 第3題:第一眼看到想到蘋果,可能是因為我餓了吧 第4題:看到底線我還以為是要填入聲調,所以我想到「離席」Li2 Xi2 第5題:我差點舉手跟老師說:「老師你的圖檔太大要設定縮排!」😂,我第一直覺是自學 第6題:這個字我印象中有在閩南語文章中看過,下意識就覺得它是水(漂亮) 第7題:這個我真的不知道,但是有種看過的感覺,好像日文 組員們的答案👧🏻👦🏻 第1題:他們一位認為他是政治人物林佳龍的弟弟,另一位認為是男的,森林系 第2題:三角錐 第3題:一位想到中國紅,一位想到血和日本國旗 第4題:林溪、流血 第5題:自覺、自學、白學 第6題:他們不知道,但猜測是女性的稱呼,因為有女字旁 第7題:可能是日文 答案揭曉😊 第1題:他其實是日本音樂人 第2題:這題沒有固定答案,但有同學想到三角戀 第3題:也是沒有固定答案,因為有同學提到日本國旗和中國紅,老師便提到很多國家的國旗也有紅色,台灣的國旗也有,我想到印尼的國旗Merah Putih 第4題:利息、靈性、憐惜、涼鞋......這題有很多答案,老師提到流星和留心,我發現我好像比較常念ㄒㄧㄥ,不然就是介於兩者之間 第5題:多了一個白覺,從造字看個性 第6題:真的就是台語漂亮的意思 第7題:電影野蠻遊戲 活動心得: 就算同樣身在台灣,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也有所不同,會因為生長背景、宗教等等有所不同。題目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題,我真的以為這個名字是台灣人的名字,我腦中的畫面是為阿伯帶著因有廟名的鴨舌帽😅,殊不知,他是位打扮時尚的日本音樂人,這個衝擊蠻大的,可見我對於有些名字會有特定的圖畫,很有趣!是我之前都沒發覺的。 2020/09/26 接續昨天課程尾聲,老師給我們看了部影片 影片連結在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RxaE40nno&feature=youtu.be 我想到這是一部業配影片,行銷台灣,有同學覺得是在強調微笑,結果是...... 不告訴你! 想知道的話就留言「想知道💗」 今天課堂

大開文化之眼👀

圖片
2020/09/18 今天是第一次上課,老師讓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活動 學習單如下: p.s.這份學習單是雷老師編製的🧒 簡言之,寫這份學習單需要知道很多冷知識🧐 這是我寫的答案👇 填完學習後,老師讓我們看看班上其他同學寫了些什麼,並將答案一樣的題目畫「正」記號,然後讓我們以小組方式討論自己的得到高分和低分的題目 我發現我的最高分是第6、10、15題,其中第10和15題總覺得我好像很熟悉,可能是因為暑假參加了姓氏源流演講比賽吧🤔 第15題我會認為華人的大姓是陳、林、王,因為我身邊很多朋友姓這些姓氏,複姓我會認為是歐陽完全是因為影視家族歐陽家😅,不過後來我查查資料後發現好像不是陳、林、王,分別有中國、台灣和其他地區的華人姓氏排名,每個地區姓氏排名都不一樣,每年都會有點變化,所以沒有一個完全正確的答案。 第6題因為我寫了很多思想家,所以得到很高分。在其他課中,老師有提到九流十家,原來不只有我知道的這幾位,還有很多思想家,只是儒家思想是我們最熟悉的,連國文課本都有收入。 關於第10題,很多人寫得差不多,都有春節和端午,唯獨中秋節讓我們想了又想,於是我將國和台灣相同的節慶列了出來,像是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等等,我認為「追根溯源」在中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會選擇清明而不是中秋,在和組員討論時我們將有放假的節日都找出來,發現中秋和清明都有放假,一樣很難判斷。 至於最低分的兩題,作家那題我還寫錯字,好糗!😂 另一題我能想到最有名的華人節慶就屬春節,我的組員寫大甲媽繞境,答案是五花八門。 活動心得: 我覺得華人文化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能看見、接觸到的人事物,其中一題問到知不知道自己名字的由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因為我曾經問父母我的名字從何而來,有的人的名字是算命師取的,有的是長輩自己取的,名字感覺承載著父母對我們的希望和愛,我認為非常重要,不能不知道。 課後閱讀: 從西方看東方 A.族裔文化與文化想像:美國華裔青年的新年文化 http://ccstaiwan.org/paperdetail.asp?HP_ID=662 B.從時尚界奧斯卡一窺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https://dq.yam.com/post.php?id=3872 C.【美國觀察筆記】「無禮又無知」的美國人?我的文化差異和交流初體驗 https://crossing.cw.co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