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定義與學術文化٩(๑•̀ω•́๑)۶
這週是第四週,因為連假的關係,已經有兩週沒上課了 ( ˘・з・)
課前作業:
觀看Ted演講《愛,沒有條件》和一部《孫中山先生、蔣中正先生為台灣留下了什麼?》老師提出了幾個問題讓我們回答,說實話,歷史我真的不行,我只能記得大概,詳細的細節大概都忘了(我對不起國中歷史老師。・゚・(つд`゚)・゚・)提到台灣的建設,我比較有印象的是日治時期的建設,因為我的家鄉嘉義現今還是留有日治時期的建築和建設,像是日式木屋和阿里山小火車。
問題中比較有趣的是「垂直認同」和「水平認同」,想問大家知道這兩者的差別嗎?
據我所知,「垂直認同」是來自父母或直系血親的認同,而「水平認同」是來自同儕、兄弟姊妹、朋友等等的認同。我的垂直認同是人要追根溯源、勤儉持家和我是台灣人,我的水平認同是管樂人、基督徒等等。
據我所知,「垂直認同」是來自父母或直系血親的認同,而「水平認同」是來自同儕、兄弟姊妹、朋友等等的認同。我的垂直認同是人要追根溯源、勤儉持家和我是台灣人,我的水平認同是管樂人、基督徒等等。
上課前也需要讀課程教材的第一章到第四章,一二張是關於社會與文化的定義,三四章是關於學術與文化。
心得:
Ch1&2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稻米文化」,我記得在其他課中老師有提到,因為華人有以米飯為主食的習慣,所有我們對米的狀態分的很細,像是米、飯、稠的稀飯稱為饘,稀的稱為粥等等,但英文只有Rice或Porridge。而且華人很喜歡以吃飽沒來問候。而在印尼文中也有區分喔!因為當地也有華人,所以也產生出不同的詞,像稻米是Beras,飯是Nasi,粥是bubur ,很有趣吧!
課堂活動:
Q1追根溯源,因為從小到大爸爸一直灌輸這個觀念,所以我會紀錄家譜和找資料。
Q2為何不稱自己為中華民國人,因為這樣很容易被誤認為中國人,我也想到為什麼不要叫福爾摩沙人呢?我認同台灣是屬於華人的範疇,因為台灣有很多風俗習慣和大中華文化一樣。
Q3我會置之不理,我想是道家,但我們的思想大多被儒家影響,我還是會宣導教化一下。
Q4我喜歡法家的做法,因為這樣施政速度快,大家也會怕,但換作是受罰的人,我就不喜歡了!因為人是活的,規則是死的。
Q5我是有興趣的事務會自學,像是自學彈鋼琴,先學會看五線譜再學指法,小時候我會自學打毛線,看有圖的書一步一步學,現在科技進步,在Youtube就可以學了!
課程中也有複習印象和想像
印象:感官受外界刺激而留存心中的意象。
想像:假想,對不在眼前的事物,利用過去的記憶或類似的經驗,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的意象。
這兩者的差異在於真實接觸的次數和深度。
我問同學們什麼能代表台灣,他們回答
人情味,因為社區裡的鄰居會搶著倒垃圾
我想到的是夜市文化的邊走邊吃,我覺得蠻方便的,不過在日本就不行。
我對社會的定義是文化差不多的人們聚在一起的群體,文化就是人們生活的方式。
定義華人:
Q1 具有中華民族身分的是哪些人?
Q2 為何受中華文明影響甚鉅的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不被稱為華人?
血統論:有華人血統的人,都稱作華人。三皇五帝延綿而下的中華民族,血統種族上,與中華民族融合之周邊民族。
文化影響論 :被中華民族文化影響的區域與種族及其後裔,接受中華文化思想的地區和人種。
我的答案:我覺得並沒有一個特別的定義,這兩論都適用。至於為什麼韓國、日本、越南人不被稱作華人,我能想到的就是語言不同和被殖民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例如和當地原住民通婚,不過台灣也有很多人有平埔族血統,血統論又被推翻,真的很矛盾。
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嚴禁使用文字攻擊(/‵Д′)/~ ╧╧)
感謝你細細分享印尼語的差異,飲食文化不管在哪個文化底下,都是很有意思的主題。
回覆刪除和你分享一本書,雖然已經絕版,但是高市圖書館可以借喔!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6787
我認同你最後寫的答案,我本來也沒有要大家給出答案,只是希望大家多思考,因為題目超級主觀啊!
讀完感覺會很餓,很cool的書,居然絕版了~
刪除我覺得很燒腦,因為有太多內容是從來沒想過的。
刪除不過這也就是做學問和創意的出處啊!看得到別人看不到的。